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米乐m6·(中国)app下载iOS/安卓/手机版

咨询热线

400-123-3501

NEWS

新闻资讯

热线电话:

400-123-3501
联系人:张生
传真:+86-123-3501
手机:13585660586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米乐m6工业园88号
当前位置: 米乐m6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米乐m6万集科技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8-22 丨 浏览次数:

  米乐m6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方位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隐蔽性好、抗有源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测绘、交通管理、工业传感和机器人等领域;此外,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扩展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

  智能装备用激光雷达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被应用于工业移动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等领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无人配送机器人等无人智能装备在消毒巡查、测温空投、物流配送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无人配送在写字楼和机场等地已开始测试运营,在新冠疫情期间,无人配送的范围拓展至医院、小区和社区。

  现阶段,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趋势加快,医疗、家电、商业服务等领域的机器人使用将快速扩大,激光雷达的需求量将随之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移动600941)机器人产业联盟、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20工业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产业发展蓝皮书》,未来全球AGV和AMR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预计至2024年,AGV和AMR全球合计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美元,AGV和AMR全球合计年出货量超过70万套。AGV和服务机器人自动行驶主要依靠激光雷达获取环境中自身位置与姿态的感知信息,来计算和控制车辆的行驶路径。作为AGV与服务机器人行驶导航的核心零件,激光雷达可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较高的路径柔性和较高的智能性。国内自动搬运机器人企业过去大都采购进口激光雷达产品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今,国产激光雷达产品迎来发展,而且性能不逊色于进口产品,产品价格对很多机器人企业更具有吸引力,预计市场对AGV和服务机器人专用激光雷达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明确提出到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2021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提出允许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高速公路测试与示范应用。

  2021年7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正式开放自动驾驶高速场景,首次开放了先行区自动驾驶的高速场景,并允许首批获得高速公路测试通知书的企业开展试点测试,是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测试配套安全管理政策。深圳、长沙、海南等地方陆续推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及自动驾驶相关政策。

  2021年8月25日,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发布《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提出,推动运输服务业创新发展。发展全链条、智能化、一站式出行服务技术,构建旅客联程运输系统。加快智慧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构建多式联运网络。推动无人机(车)物流递送发展。探索开展城市地下物流配送、多栖化运输系统的工程化应用。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先后发布了地方性自动驾驶汽车支持性政策及实施方案,科技型企业、出行服务商及车企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并已应用在Robotaxi、无人公交、干线物流、无人小巴、末端物流、无人矿卡、无人集卡、无人环卫等多种特定商业场景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快速发展米乐m6。

  自动驾驶在Robotaxi场景的应用,2021年11月25日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并宣布配套管理政策——《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同步出台,在北京经济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将有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后续将适时扩大商业化试点路段或区域范围。百度Robotaxi先后在长沙、沧州、重庆和北京落地,开启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载人测试运营。2021年,上汽集团600104)人工智能实验室基于多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经验,推出了国内首个车企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享道Robotaxi”,是上汽集团布局“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的重大创新发展战略项目,全面整合了上汽乘用车、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Momenta、享道出行等产业链优势资源,将“成熟出行运营经验”与“领先自动驾驶技术”有机结合,以端到端的“智造+AI+运营”的三位一体模式,构建数据驱动、持续进化的未来出行生态体系,目前已在上海,苏州两地正式上线年末,广汽集团、文远知行、如祺出行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在未来各自发挥优势,以“铁三角”模式再探突围新路径,加速Robotaxi商业化落地运营。IHSMarkit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占全国出行市场的60%。自动驾驶在干线物流场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其安全、成本、效率等多项痛点。“十三五”期间,上汽集团承接并顺利完成了“上海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是国际上首次实现“5G+L4自动驾驶重卡”示范运营,切实提升了港区的作业效率、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2021年嬴彻科技发布卡车自动驾驶系统“轩辕”,与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000951)分别联合研发的两款L3重卡,将搭载轩辕自动驾驶系统,于2021年底量产交付,其具备优秀的运营经济性,未来可通过OTA升级至L4。重卡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在2021年实现自动驾驶重卡的大规模量产,并通过OTA的方式持续升级。2021年10月19日,智慧合同物流企业荣庆物流与智加科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启动联合运营,开通中国首条量产智能重卡运营专线年中国干线万辆。

  无人驾驶在末端物流、无人小巴场景的应用,2021年12月21日,广州市花都区制定和出台了《花都区建设末端物流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示范区实施方案》,将在花都区特定区域和线路范围投放末端配送无人车。根据亿欧智库测算,在未来五年内,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将获得快速发展,到2025年,在公开道路环境下,中国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市场小车将达到60000台。2021年10月23日轻舟智航发布全国首个公开道路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除此之外在苏州、深圳、武汉、北京、重庆、无锡等6座城市启动常态化运营。

  随着自动驾驶在多种场景应用示范区的落地,将逐步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重要精准感知设备,其需求量将快速增长。根据ReportLinker研究估计,2025年全球包括运送乘客和货物在内的L4/L5级无人驾驶车辆数目将达到53.5万辆。随着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逐步确立,该领域的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也将随之实现高速增长,据沙利文测算,至2025年该领域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5亿美元,2019年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0.9%。

  2021年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管理深度应用,一体服务广泛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2021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交通设施数字感知方面,交通新基建迈出新步伐,重要节点交通感知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全面推进。

  路侧激光雷达的布设可提高V2X网络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增强V2X后台数据综合分析测算能力,为基于V2X的大数据应用,实现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监管自动化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城市道路的道路交叉口,采用对角线D激光雷达,可以实时精准地识别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群体和机动车的行为状态。激光雷达将周边200m半径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及环境进行感知与提取,并将有异常移动轨迹的物体纳入到V2X系统中,利用RSU向周边或者更远距离接近的车辆进行广播,为正在接近路口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提供路口通行信息及交通安全信息提示。在国家大力推动车路协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路侧激光雷达作为赋予路侧网联设施精准感知能力的关键设备,市场潜力将逐步显现。

  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加快推进围绕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300多个路口实现智能网联道路基础设施全覆盖,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和网联化量产车辆提供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研发与功能验证场景。重庆两江新区以“车-路-云-网-图”为建设要素,积极布局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通过部署云控平台、智能交通信号灯等、在示范区路口布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路侧设备,对路口智能化改造等方式,实现自动驾驶车辆、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位于武汉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通过对道路的智能化改造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开放,覆盖智能基础设施,具备L4级自动驾驶测试运行条件。广州、长沙、无锡、厦门、南京等城市正在加快推进双智试点工作,快速提升道路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车规级激光雷达方面,汽车智能化趋势正逐步显现,为了实现对环境信息的精准感知进而支持高级别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车体配置的感知系统需要引入视觉系统、雷达系统等多感知体系融合的多种传感器方案。激光雷达可获得精准的三维立体图像信息,成为行业内几乎公认的实现L3级以上自动驾驶所需的重要感知设备。国内外主流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均引入了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的技术形式包括:机械式激光雷达,具备测程远、测距精度高,但其成本较高;混合固态激光雷达,主要分为转镜式、MEMS微振镜和棱镜三种,其中转镜激光雷达是目前大规模量产的车载激光雷达,MEMS具备良好的性能、探测距离及高分辨率,同时体积减小、可靠性提高且成本可实现明显降低,目前有望成为作为下一个上车量产方案;全固态激光雷达,有OPA硅基全固态激光雷达和Flash闪光激光雷达两种技术形式,全固态激光雷达集成度,更容易满足随机振动、电磁干扰、高低温试验等车规级测试,更加符合大规模上车要求。OPA尽管目前技术成熟度比较低,但是由于可以实现从发射、扫描到接收放大等全硅光集成,被认为是将来车载激光雷达的终极方案。

  根据沙利文的研究报告,至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240.7亿元,较2019年实现6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车载领域的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3.8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4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3.5%。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激光雷达的应用正逐步从前沿性的无人驾驶车辆转入量产车型。截至2021年末国内外已有多家车企发布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车载激光雷达应用未来有望迎来加速发展,并持续向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及智能化发展。

  V2X通信终端是实现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重要车载智能物联设备,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侧基础设施、车与人、车与网络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有效增强驾驶安全,提升交通效率,未来车辆V2X设备搭载率将逐步提升。伴随近年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同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顶层产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路测、商业化应用等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并建立起长沙、无锡、天津、重庆四大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智能网联汽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19年、2020年,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共同举办了C-V2X“四跨”、“新四跨”互联互通应用示范活动,实现国内“跨芯片模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C-V2X应用展示,进一步促进C-V2X产业相关整车、模组、终端、安全、地图、定位等企业的协同和跨界融合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加速C-V2X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国内C-V2X产业化落地。

  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业,有利于提升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驾驶,发展智能交通。近年来,我国积极制定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加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调通讯、汽车、交通等跨产业的融合,并逐步加大交通领域智能化、网联化的基础建设,强调“人-车-路-云”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基于C-V2X的通信技术落地。

  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律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2025年,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将达到50%,2030年基本普及。同时,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首先要在特定场景和先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网联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制功能将不断应用,车辆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互联互通。

  2021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应用。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鼓励物流园区米乐m6、港口、机场、货运场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智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2021年3月,全国人大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

  2021年7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中明确提到5G+车联网。强化汽车、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共同建立完备的5G与车联网测试评估体系,保障应用的端到端互联互通。支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推动车联网基础设施与5G网络协同规划建设,选择重点城市典型区域、合适路段以及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等,加快5G+车联网部署,推广C-V2X技术在园区、机场、港区、矿山等区域的创新应用。建立跨行业、跨区域互信互认的车联网安全通信体系。

  2021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2021年5月,按照住建部和工信部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不同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推动建设“车城网”平台,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同年12月,确定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等10个城市为第二批试点城市。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智能网联相关政策,推动智能网联应用建设,鼓励在交通领域重点推动车路协同发展,建设面向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需求增加,道路智能化设备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据第三方统计规模以上城市交通路口有约25万个,我国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数为67.20万公里,全国隧道有超1.7万条,未来应用空间广阔。建设方案方面,推进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及边缘计算于一体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通过多元传感器感知融合算法开发迭代,实现多交通参与者分类、位置、速度等信息的快速精准感知进而赋能车端驾驶。由住建部、工信部联合推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16个试点城市已开始布局智能网联建设,推动智能网联建设从测试验证、示范区应用转向多场景商业化应用。如江苏重点布局智慧城市、智慧港口项目,浙江、广东重点布局智慧隧道等高速类项目及智慧城市项目,安徽、河北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测试区项目,山西作为煤矿大省重点布局智慧矿山项目。随着智能网联政策的保障实施及示范区向商业化场景应用转化,智能网联整体布局有望加速推进。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提出“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的总体目标,明确在路端:高速公路取消省界收费站并“推进中央与地方两级运营管理等系统升级,收费站、收费车道、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系统硬件及软件标准化建设改造”,拓展ETC服务功能,鼓励ETC在停车场等涉车场所应用;在车端,提出“快现有车辆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2019年底前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并明确“加快现有车辆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从2020年7月1日起,新申请批准的车型应在选装配置中增加ETC车载装置”。其后,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陆续出台《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等多项配套政策,推动ETC应用。受益于上述政策,ETC应用迎来快速发展。根据2019年12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专题新闻发布会》中介绍,29个联网收费省份24,588套ETC门架系统建设和48,211条ETC车道建设改造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后,全国高速公路形成“一张网”,全网进入一体化运行的新模式。据公安部的统计,2020年我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2.81亿辆。根据交通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全国ETC用户达到2.25亿,客车支付使用率达到70.3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相关实施方案在推动ETC快速应用普及的同时亦提出了“创新ETC发展模式,强化ETC应用与服务,提升ETC使用率,加快推进多种电子收费方式融合协同发展,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于ETC设备在高速公路及车端的全面推行及应用,ETC已成为重要的交通物联支付渠道,结合上述指导思想,ETC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路侧从公路应用拓展到城市应用,车侧从后装上车拓展到前装上车,行业迎来以下发展机遇:

  2021年11月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开展收费路段、收费站、ETC门架系统、收费车道等收费基础参数信息治理,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确保收费基础信息准确率100%,有力支撑计费精准性提升,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加快完成ETC门架及车道系统软件对国产密码算法的支持改造,2022年6月底前完成。研究新一代收费站站级系统建设标准,选择具备条件的收费站开展新一代站级收费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推动收费站向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上政策的出台,升级ETC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ETC交易的精准性,车辆可通过在匝道布设ETC天线进行预交易,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等问题。

  ETC路侧天线已经成为公路标配机电设备,我国高速公路每年新建里程约7000-10000公里,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将持续带来ETC设备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公路ETC计费通行效率优化、精准计费优化以及深化ETC门架应用将是公路收费制度改革后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建设内容,将会带动对现有ETC路侧设备及ETC系统的持续升级改造:精准计费方面,高速公路实施分段计费后,由于路侧天线识别、作弊等问题,导致计费损失情况发生,为提升通行体验、优化通行效率,原有高速路侧天线需进行升级改造,为RSU提供市场空间。通行效率优化方面,高速公路对RSU也提出更高要求,如在双天线车道、入口疏堵、收费站自由流收费等新应用场景下的应用方案,同时基于ETC的车路协同,将现有门架天线逐步升级引入激光定位功能,对车辆身份进行精准识别,精确还原路径,进行精准计费。伴随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的实施,服务区需要更多ETC天线对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全域跟踪及自动化管理,带动ETC天线)城市应用拓展方面

  ETC作为一种无感识别、安全支付的手段,推广应用到城市层面能够极大提升用户服务水平和使用体验,同时可有效提升ETC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ETC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治理、交通管理和服务可有效支撑城市数字化发展: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城市交通感知的主要设备,实现对车辆运行轨迹及状态的全出行链采集,进而对城市交通规划、拥堵治理、公交优先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ETC可打通加油、停车、维修、保险等汽车服务收费产业链,为智慧城市赋能,驱动智慧城市数字交通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城市数字交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ETC 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拓展ETC服务功能,推动ETC停车场景应用,更好地便利公众出行,选定北京等2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区,先期开展ETC智慧停车试点工作。2021年3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交路网函〔2021〕65号-《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包含落地技术方案、车道建设指南、数据编码交换规则及传输接口规范、接入检测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提出建设ETC停车场、搭建合规清算体系、构建发票和客服体系,加速ETC停车场工作的推进。2021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ETC服务提升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推进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力争2023年底前将ETC智慧停车服务扩展到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

  随着城市数字化新基建的开始,城市停车建设和运营,对封闭停车场进行管理,停车场经营模式向数字化、无人化方向转变,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全国封闭停车场约有70万个,总车道数约100万条。ETC路内停车方案能够提高缴费率,解决运营方痛点,具有很好市场前景,相关方案已在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实施落地。ETC智慧加油采用ETC无感支付方案对加油站进行改造,可大大提高加油效率,全国共有十余万个加油站,目前已有山东、广东等省份开始开展加油站改造。结合上述,ETC技术可以成为打通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解决城市静态交通治理难题、提升群众出行服务水平、降低停车场污染物排放量,是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难题的重要选择。

  随着政策落地的实施,ETC行业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期:一方面未来OBU发行仍有较大空间,存量车目前仍有约6000万车辆未安装ETC-OBU,另一方面目前双片式ETC正处于向单片式ETC升级过程中,单片式ETC具有功耗降低、交易频率高、用户体验好等特点,2.2亿的存量双片式用户已在部分省份开始升级替换,随着互联网发行渠道的增设,双片式逐步面向全国进行单片式升级替换。同时面对存量ETC用户,目前ETC设备大多功能单一,没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未来功能更加综合化、智能化的ETC设备需求将逐步显现,基于2.2亿的存量用户,未来空间广阔。

  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新申请产品准入的车型应选装采用直接供电方式的ETC车载装置(即前装ETCOBU)。前装ETC要求通过车规级验证,市场集中度更高,有利于ETC头部企业,市场每年约2500万辆新车,其中商用车和豪华车领域等高附加值市场份额优势更加明显。得益于政策推动,国内整车企业积极响应开展ETC前装上车定点工作,并完成新车选配方案,2021年前装ETC电子标签逐步量产上车,ETC前装上车给ETC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量市场。同时,在汽车新四化的变革下,ETC技术因整合性强,可融合其他汽车电子产品联合开发,从而提升整车装载率,以适应车辆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5、动态称重行业

  《中央级各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建立健全道路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是十四五建设重要内容。各省“十四五”规划中,均针对公路安全、公路信息化的等方面进行了规划。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提出,“调整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从2020年1月1日起,统一按车(轴)型收费,并确保不增加货车通行费总体负担”,“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同步实施不停车称重检测”。高速公路根据上述方案调整计重收费方式后,将从入口杜绝超限超载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受此影响,国省道治超迎来巨大压力。国内现有国省道治超检测站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目前治超需求。未来国省道治超应用将成为动态称重行业新的发力点。

  2019年7月25日,交通部印发的《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以“数据链”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2021年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建强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增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动态掌控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能力。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2021年11月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实施方案》提出,提出规范入口称重业务,优化完善高速公路入口称重相关数据交互要求,强化入口称重系统与收费系统信息联动,确保称重结果和车(轴)型判别准确,确保称重检测数据及时、准确、完整传输至收费系统,收费系统入口信息准确写入通行介质。2022年6月底前,入口称重检测数据和收费数据准确率、完整率、上传及时率均达到100%。

  2022年1月29日,交通部印发《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公路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全程电子化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大数据支撑应用。

  受上述政策影响,未来兼具治超产品及平台能力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高速公路入口治超方面,一是目前已建设高速公路入口治超设备约8.25万套,根据设备使用寿命或高速公路管理局规划,未来存在持续升级相关设备的需求。二是每年新建高速公路仍须建设入口治超设备,根据交通部近三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8年至2020年高速公路里程分别增加0.33万公里、0.31万公里、1.14万公里。

  货车超限超载非现场治理方面,根据交通部《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20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万公里,国道里程37.07万公里,省道里程38.27万公里。目前已建设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站点及固定治超检测站约5000套,未来仍需大规模建设以满足国省道治超需求。

  交通信息平台方面,省级、市级、县级行政区需建设涉及智慧交通、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治超联网、营运车辆管理、货运车辆管理、道路养护等交通信息平台,目前一、二线及重点大型城市已完成前期建设,如基础硬件、基础数据结构、应用框架、应用功能等,后续需针对行业应用,及行业应用的数据规范、数据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持续升级,其余中型、小型城市尚未开始建设,交通信息平台市场将进入快速建设阶段。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交通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专业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服务,为公路交通和城市交通客户提供激光产品、汽车电子、智能网联、专用短程通信(ETC)、动态称重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及相关的方案设计、施工安装、软件开发和维保等相关服务,同时在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车路两端激光雷达、V2X车路协同设备、智能网联路侧智慧基站、智慧交通云平台等多系列产品,为智慧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综合的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及服务。公司对相关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行业制造、施工、供货的必要资质。

  公司激光雷达产品涵盖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和面向多维感知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

  交通用激光雷达应用广泛,在公路交通行业可实现对通行车辆轮廓尺寸、车型、车道位置信息的精准识别,具备高频率、远距离、高防护、全天候的特点,应用包含公路交通情况调查、高速公路出入口车型识别等;轨道交通行业可应用于轨道及站台区域安全防护,机车检测等;港口行业可应用于自动码头的船型扫描、岸桥和场桥防护,无人集卡防撞等。

  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主要提供导航类和避障防护类激光雷达产品,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的动态环境信息,为其作业行进提供导引。针对不同场景下不同精度要求,公司形成了系列激光雷达产品线,广泛应用于工业AGV、清扫、医疗、导引、巡检、配送等商用服务机器人导航,和工业AMR避障。

  公司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包括面向智能网联的路侧激光雷达和面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车载激光雷达。路侧激光雷达方面,公司路侧32线激光雷达针对路侧部署特点引入视场角设计,保证激光雷达检测形成的有效点云数据均匀分布,可提升道路对交通信息的精准感知能力,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公司车载激光雷达主要针对高级别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采集、道路情况实时扫描等,为微循环车、特种车辆的无人驾驶提供支持。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包括车载前装ETC-OBU、车载V2X通信终端、车载激光雷达。

  车载前装ETC-OBU,按照车规级设计的ETC-OBU,符合企标国标对车载电子设备环境及可靠性要求,在安装和通讯层面,做到了与车辆的深度融合,如隐藏式布置、从车辆取电、接入车内CAN总线等,为ETC的车路协同和场景拓展提供了基础。

  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即通过车与外界的所有信息进行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支持汽车网联化应用拓展。

  车载激光雷达,综合激光器、光子探测、信号处理等多项技术,帮助车辆对周围环境做出立体的、动态的、精确的感知,为车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提供关键信息。公司布局多个车载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不断丰富产品线,打造高质量的车规级产线和工艺流程,提升车载激光雷达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公司智能网联产品主要包括V2X通信终端、路侧智慧基站以及智能网联云控平台。

  V2X系列产品,采用新一代C-V2X通信技术,同时支持5G移动网络通信,是实现交通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有效的数据交换,包括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人(V2P)、车与云(V2N)等技术模式,即车对车的信息交换、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产品具有覆盖范围远、通信时延低、数据通信带宽大、稳定可靠等特点,可适应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通过与平台端、基础设施的交互,实现车-路-云协同交互,为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赋能。V2X产品可构建并扩展多类综合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实现主动安全、道路通行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丰富应用,提高驾驶安全性,提升驾乘体验,满足前装、后装、高速、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市场应用需求。公司目前提供的车路两端V2X产品。

  路侧智慧基站,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等功能于一体,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实现交通信息精确感知,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I摄像机等传感设备,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5G/V2X通信,以极低时延将信息传输给周边车辆、移动终端及云端,实现“车-路-云-图”协同交互,提供高质量道路信息服务。单个智慧基站可实现监测范围内所有车辆的全息感知,包含车辆特征信息和车辆动态信息。多个基站级联能够对监控范围内所有车辆和路面事件进行全域感知。基于路侧智慧基站的全息感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智慧高速等领域。

  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方面,基于高精度地图、三维建模以及多源感知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孪生、智能网联米乐m6、车路协同等功能,并实际应用于智能网联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场、全息路口米乐m6、高速隧道、高速服务区、高速收费站等场景。基于以上产品,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形成了多项解决方案。车路协同系统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数字隧道解决方案通过车辆高精定位和全域跟踪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两客一危车辆全域监控,高可靠的事件检测及发布等功能,提高隧道安全系数。数字收费站解决方案实现管理者一张图式全域运行状态感知、车辆全域跟踪和精准分流成功率统计和逃费行为取证,通过匝道自由流、车道分流和车道管控解决收费站拥堵问题。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实现车辆全域跟踪、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精准客流画像分析,通过无人清扫车、无人送餐车的深度集成,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服务,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服务区营业收入。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对路口车辆、排队、异常行为、碰撞事故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探测与数字转化,实现路口动态信息的全要素感知,赋能智能网联车辆和智能交通管控。智慧公交解决方案通过智慧感知以及信息交互,服务于智慧公交及乘客,使公交车安全通行、高效运行。自动驾驶测试场解决方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虚实结合、柔性可塑的智能网联测试交通场景。

  公司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单元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在不需要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实现无人值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公司已形成面向高速公路和城市应用的多系列车路产品、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

  车载电子标签(ETC-OBU),包括双片式和单片式ETC-OBU,安装于车辆前挡风玻璃内侧,通过OBU与RSU之间的通信,在通行时进行即时的交易结算,实现不停车收费功能,该产品可增加蓝牙功能,实现在线充值、在线激活、远程升级程序等功能;单片式ETC-OBU是双片式ETC-OBU的迭代产品,无需插入储值卡,直接将交易数据上传到后台进行交易结算处理,且支持车载供电,实现产品超长寿命,提升交易效率。

  智能ETC-OBU,为智能化车载设备,融合ETC、行车记录仪及4G网络通信功能,具有专业云记录仪技术,与手机互联服务升级,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OBU使用寿命等功能,结合公司自主运营的“小万出行”APP,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

  ETC路侧天线(ETC-RSU),包括门架天线、车道天线等高速路侧ETC产品,以及智能停车管理路侧天线、停车场路侧天线、智能双模识别一体机等城市ETC计费产品。门架天线安装于高速公路龙门架上,用于车辆信息获取及路径写入,是ETC分段计费系统中门架端的核心设备;车道天线即在高速收费站出入口车道安装的天线,用于写入车辆入口信息,并在出口进行扣费,带有定位、卫星同步授时功能,具有防邻道干扰、防跟车干扰等特点。城市ETC计费产品针对城市场景应用特点将控制、射频、通信集成于一体,交易成功率高,安装快,对接易,运维省,可应用在加油站、停车场、路侧停车管理等场景。

  智慧停车云平台,通过对停车数据的处理,可自动生成财务、收费、车流量等大数据分析报表,实现对多车场的集中管理,解决管理不统一、收费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基础,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车场收益,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

  面向高速公路通行计费优化系列解决方案,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通过匝道进行预交易,ETC快速通道校验预交易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和管理者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系统,高度融合激光触发相机抓拍技术、AI增强识别技术、多维度匹配技术和云端路径拟合技术,可有效还原车辆真实路径并指导收费,降低业主收费损失。面向城市ETC拓展应用解决方案,ETC路内停车解决方案,通过在路内泊位或道路横断面架设RSU天线,实现对过往车辆的精确识别和准确扣费,助力城市管理者合理利用停车数据资源,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ETC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依托ETC技术在停车场出入口加装RSU天线,以OBU为车辆载体,实现快速通行,不停车收费。通过停车管理云平台的赋能,可实现车道远程监管、车场精细化管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查询等功能。

  ETC加油解决方案,通过加装防爆天线实现加油站车辆精准识别,通过同加油站油管系统及零管系统打通实现精准扣费,已安装OBU车辆车主实现无感加油,快速通行。同时加油站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增加油站营业收入,使加油员可以管理更多的加油机,实现降本增效。

  公司动态称重主要产品包括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源头超限检测系统、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便携式超限检测系统。用于对行进中车辆的单轴载荷、轴组载荷以及车货总质量的检测,应用于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公路超限检测系统中。超限检测的目的是引导货运车辆合理装载、遏制车辆超限,达到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公路通行效率、减少货运车辆污染排放、保护公路桥梁路产安全的效果。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前端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实现治超监管服务“一盘棋”。同时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治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集交通运行监测、资产管理、道路养护、超限超载治理等为一体,同时对出租车、公交车、客运、货运、危化品等不同类型车辆实施全方位监管,构建信息发布平台和公众号使信息透明化,实现公众有效监督管理,并为公众提供出行等各种交通服务。

  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公司首创将非现场执法理念引入货车超限超载治理领域,并自主研发了基于窄条式传感器的高速动态称重系统。该系统融合先进的算法技术,集成稳定高效的数据处理设备,保证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稳定运行,并实现对任何车辆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的准确稳定检测。该系统配置后端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将完整执法证据数据存储上传,并与路政、运管、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执法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非现场执法”。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可对全省高速公路入口获取的车辆检测信息进行统一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并可通过治超信息管理平台与收费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对于超限车辆未按指定出口驶离高速公路行为进行稽查分析,建立信用治超档案,对其进行后续的行政执法或者经济处罚。

  源头超限检测系统,通过在货运源头场站内布置称重、车牌识别、图像抓拍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对站内货车状态进行超限识别、实时监控及预警,同时将检测数据上传管理平台,帮助公路管理机构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对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车辆驾驶人、货运企业、货运源头单位的监管。

  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集成公司先进的动态称重设备及智能数据采集器,可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定制多种方案,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便携式超限检测系统,配备在专用的执法车辆上,可随时对载货汽车进行超限检测,并具有检测效率高、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灵活等特点。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公司向客户销售ETC、激光产品、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最后经过验收合格,取得对方的完工验收单,收取项目合同款,获得收入与盈利。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

  公司是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也是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并加入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车路协同工作组、智能驾驶工作组等,中国公路学会会员和理事单位。取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和《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是2019年度交通运输部认定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向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专用短程通信、激光雷达、动态称重等领域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体系。报告期内,新增58项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29项软件著作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共885件,软件著作权215项。有效专利中包括1项美国发明专利、189项中国发明专利、652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43项中国外观专利。另有766项专利正在审查阶段,包括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公司持续加强对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通过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充分认识本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根据整体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线、稳定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领先同行业厂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了技术研发优势。

  激光雷达领域,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路线,在光学结构、激光发射、接收电路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储备。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关于激光雷达产品累计获得专利274项,涵盖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自主研发的激光产品曾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等奖项。公司参与激光雷达领域标准制定方面,已发布2项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车辆检测器》(公司为牵头单位)、《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另有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参与制定中。

  智能网联领域,公司多年来持续在智能网联领域深耕,已经完成了基于LTE-V2X通信模组的V2X车载通信终端(V2X-OBU)和V2X路侧通信终端(V2X-RSU)的开发,V2X路侧通信终端已经在雄安、北京、江苏、山东、湖北等车联网示范项目运行测试。公司的路侧智慧基站设备参加国内首次车联网路侧系统标准化先导评测,也是在开放道路环境中开展系统级评测,同时公司也参与了制定测试方案、处理测试数据及撰写测试报告。广州祈福隧道及秦岭隧道交通数字孪生系统应用落地。此外,公司的研发团队参与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公司的标准团队在智能网联领域参与的已发布标准37项,其中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33项。参与的在编标准89项,其中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57项。其中包括工信部组织的《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消息层技术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网络层测试方法》、《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直连通信系统路侧单元技术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层测试方法》等多项行业技术标准。

  ETC领域,多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ETC领域的研发投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公司采用基于卫星授时的多车道联排技术和无线同步技术彻底解决困扰ETC领域的邻道干扰问题,采用该技术研制的ETC-RSU产品在港珠澳大桥成功应用。公司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公司作为国内ETC多车道自由流技术的引领者,将DBF相控阵技术、空间阵列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ETC自由流系统中,在RSU动态区域控制、ETC-OBU动态跟踪和准确定位、ETC-RSU/OBU交易调度、ETC-OBU并发处理等关键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多车道自由流产品对高速过车及车辆跟踪的适应性。近年来,公司密切跟踪国家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政策,积极布局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研制的“多义路径识别系统”、“5.8G Hz多义路径复合通行卡”、“自由流分段计费天线”等产品,在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工程中大规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公司正在产品化的“基于精确匹配的智能门架与路径还原系统”通过将公司的激光雷达、ETC路侧单元和高清摄像机深度融合,并结合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运营水平。依据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公司近年来加大对前装ETC-OBU的研发投入,将“滤波屏蔽拟合技术”、“OBU自诊断技术”应用于前装ETC-OBU中,为前装业务拓展奠定了产品和技术基础。动态称重领域,公司多年来在动态称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经验,通过对设备使用数据的分析和测试,率先提出数据采集与算法逻辑相结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公司动态称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新性融合动态称重设备、传感设备等开发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并在多地区实现销售。在治超信息联网管理平台领域,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治超平台系统联网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及非现场执法系统,对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交通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度信息。

  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深耕28年,在智能交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方面熟悉交通行业对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形成了工艺积累,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全流程管理和品控经验。公司在北京顺义已建成4万平米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构建万级/十万级无尘车间,用于ETC产品、前装ETC-OBU、V2X单元及车载多线激光雷达的生产和测试、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的运营。引入全球领先的ERP系统(SAP)、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配备多条高速SMT贴片线和全自动化装配测试线,可以生产车规级PCBA及产品,满足车路两端业务需求。通过工厂管理系统数据实时采集、多端多角色实时协同、大数据可视化呈现、深度学习智能决策,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品控能力。

  公司设立矩阵式营销管理模式,设有产品事业部,负责统筹产品线的营销工作,同时,按照区域设有销售分公司或者派出机构,以分公司作为支点覆盖区域销售工作,保证市场的无缝隙网络覆盖,不断将产品与服务向覆盖区域渗透。公司在包括武汉、重庆、广州、沈阳、南京等地区设有营销机构。同时公司建立了一支跨越三大洲六个国家的高效的全球销售团队,采用矩阵营销管理模式,由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组成。公司的销售代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俄罗斯、墨西哥和孟加拉国。公司重视营销网络梯队建设和培训工作,各营销机构设有销售经理、副经理,并着力培养经验丰富的销售业务骨干。

  公司各产品线配备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售前售后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产品介绍、方案设计、产品安装测试等专业服务,并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不断的、及时的向公司进行反馈。公司通过完善的技术服务,赢得用户的信赖,增强与客户的黏合度。

  公司在总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统筹各区域的客户服务管理工作,并实现与质量管理部门、各事业部的业务协同。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具备快速相应客户的服务能力。

  ETC产品市场实行资质准入制,公司相关产品具备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ETC产品的检测报告。动态称重产品市场实行法制计量管理,公司相关产品均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型式批准。此外,公司拥有建筑业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ECQ QC080000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ANSI/ESD S20.20:2014 &IEC61340-5-1:2016静电防护管理体系、GB/T27922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达标认证、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ICSCE信息化能力和信用评价。通过了汽车电子供应商所必备的IATF 16949汽车件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认证,同时取得了CMMI_DEV ML5能力成熟度五级认证和CNAS实验室认证。公司这些资质为市场开拓和维护奠定了基础。

  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485.34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17%,主要是因为ETC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ETC产品出货量下降,公司ETC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7.01%。公司激光产品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7.13%,同时,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全球化战略业务等新业务方向取得积极进展,各业务情况如下:

  公司自2011年开始布局激光雷达,经过近10年的研发投入,公司已掌握光学准直、激光驱动、光学接收、光学扫描等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累计取得激光相关专利274项,并基于自主技术形成了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方向,公司持续加大对激光产品的投入及市场开拓,报告期内,公司激光产品业务实现14,328.10万元,同比增长37.1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产品线具体业务情况如下:

  交通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公路激光雷达(WLR-711)融合自主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在不同天气、不同交通场景下对通行车辆类型、速度、车流量等信息的精准识别,该产品已通过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多项测量精度检测及IP68防护等级测试,基于上述产品优势,公司形成了交通情况调查系统、激光轮轴识别系统、车型识别系统等应用方案,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调查、高速公路辅助计费、隧道安全、桥梁保护等场景。

  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针对商用服务、工业物流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场景,公司推出定位精度±4mm的高精度导航激光雷达(WLR-712)、绝对测距误差小于2cm的自然导航激光雷达(WLR-716)、16组区域切换的防撞激光雷达(WLR-718),可以帮助机器人精准感知环境信息,实现自主定位导航。其中,WLR-712高精度导航雷达与WLR-718防撞雷达,已向国内主流AGV/AMR厂家都开始稳定批量供货,WLR-716自然导航雷达,以其在机器人应用的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一致的高精度点云性能,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消杀、清洁、配送、巡检等服务机器人行业。随着国内机器人行业快速增长,公司持续加大销售业务拓展,深耕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出货量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进入物流行业无人装车市场,公司提供的激光雷达3D点云系统可提高装车效率、避免装车事故、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及运营成本等,促进物流行业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智能港口方面,公司与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多项无人码头项目,公司为其设施提供识别、检测、测量、保护及避障等支持,助力港口行业实现高效的终端自动化,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轨道交通方面,公司激光雷达防护系统应用于成都地铁部分站点,地铁屏蔽门安装激光雷达产品监测异物,防止人员或物体坠落事故,提高运营效率。公司与地铁行业的设计院、杭州、广州、上海、四川地铁公司、行业合作伙伴进行试点合作,共同促进轨道交通安全化及智能化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组建无人驾驶行业团队,并与多家无人驾驶行业公司达成测试合作。公司累计建立合作关系的下游机器人企业已超过100家,凭借前述产品及客户积累,报告期内,公司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产品出货量大幅增长。

  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已形成车路两端多线激光雷达产品,路端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已形成路侧32线线防护测试,实现等效高线束扫描,兼顾成本、测程、测距精度和主机算力要求,可部署于城市及公路路口实现对交通参与者实施动态信息的精准感知,相关产品已用于公司在雄安、北京、苏州、西安等多个智能网联示范区项目及广州广明高速祈福隧道的数字化改造、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项目等商业落地项目。

  同时公司正紧密开展MEMS和硅基固态激光雷达(OPA)相关研发,以持续保持公司产品及技术优势,公司目前硅基固态激光雷达可实现10米测距。预计公司将于2022年发布车载MEMS激光雷达及可实现30米测距的OPA激光雷达。

  科研成果方面,公司报告期内新增申请129项,比上年度增长57%,其中发明专利占56%;OPA方向,2021年度增加新申请发明专利25件,比上年度增长108%。公司在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由标准化人员及研发人员组成的标准团队,参与多项标准的制定,为规范市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公司与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共同编制的已发布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车辆检测器》(T/CHTS 20012-2021),适用于为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收费车辆车型识别、车辆外廓尺寸检测等交通信息采集工作所使用的激光车辆检测器的选型提供重要依据。由汽车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公司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的《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T/CAAAMTB58—2021),为安装在道路机动车的,用于环境三维重建、障碍物探测、定位的机械扫描激光雷达和半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提供设计依据。在编标准方面,由公司牵头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功立项,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共同编制的行业标准《车路协同 路侧激光雷达检测方法》,将对统一路侧激光雷达测试方法、规范路侧激光雷达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国家标准《光电测量 智能驾驶汽车用激光雷达主要参数测试方法》已对外征求意见,此标准为规范智能驾驶汽车用激光雷达的主要参数及测试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成立的《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起草组中,公司作为核心成员,与来自国内外汽车整车及激光雷达行业的制造商、检测机构共同制定标准,同时承担两项不同种类激光雷达检测标准的联合牵头任务,将为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重要依据。2021年,公司《新型CMOS工艺兼容的全固态激光雷达核心芯片》获得中国国内权威本土零部件产业评价机构“铃轩奖评审委员会第六届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自主研发的激光检测产品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

  报告期内,车载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发布了混合固态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经过高低温、冷热冲击、振动等车规级测试,保证了严苛车载环境下产品的稳定性。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远距激光雷达,针对车规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开发,在高速场景下,可保证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刹车距离,在城市低速复杂交通场景中,可对车辆、行人、栏杆、路肩等交通参与者、障碍物进行准确的识别。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在前装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布局,增强公司激光雷达产品竞争力。

  前装ETC方面,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及公司前期充足准备,公司已获得近60家汽车主机厂的前装ETC定点,包括德系、日系、美系多家国际知名车企、本土头部车企和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并已逐步向其中的50余家车企供货,保障了前装ETC产品的量产交付,同时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跟踪车企长周期方案。

  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方面,公司目前已形成4G、5G多系列V2X产品,产品经过多项车规级性能测试符合前装上车要求,并与十余家车企参加四跨、新四跨验证,率先进入商用落地。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知名商用车企、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产品定点,项目生命周期4年,生命周期累计合同额5.2亿元。同时,公司与车企进行V2X技术交流、联调联试,积极开发V2X+Tbox米乐m6、V2X+ETC、V2X+网关等融合型新产品。

  公司基于自主车路两端V2X产品、路侧智慧基站及智能交通云控平台,针对公路安全管理、通行效率优化等公路运营痛点事项,形成智慧数字隧道、智慧自由流收费站、智慧服务区、全息路口等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方案应用,参与智能网联项目建设。

  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公司打造了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时动态孪生、车路协同实时交互与应用四大核心能力,基于车-路-云-网-图的全方位技术能力,实现了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闭环解决方案落地,并打造了以数字孪生隧道、数字收费站为核心的智慧高速综合解决方案,以及以全息路口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广州广明高速祈福隧道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了隧道的一张图全域自动监控,为隧道运营管理、应急指挥、出行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息的应用模式,截至目前已持续运行一年时间。在首都文明交通示范路口建设项目中,公司在北京交警支队支持下,完成了某路口的全息路口建设,通过交通参与者、交通事件、排队和流量的精准检测与实时管控措施,提升路口通行效率,规范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此外,公司在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智能网联先导示范区完成了多个车路协同项目的整体交付,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行业标准方面,万集科技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单位,参与了由中国信通院组织的2021年车联网路侧系统标准化先导评测活动,该活动旨在实现车路协同路侧感知设备的系统级检测技术突破,为解决方案级产品提供选型依据。该测试活动是由万集科技等牵头的在研国家标准《交通参与者路侧感知系统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以及由中国信通院和万集科技联合牵头的在研行业标准《车路协同 路侧感知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不可缺少的技术验证环节。为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发展,2021年7月,由万集科技牵头,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协同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共同提出并归口的团体标准《智能交通 路侧激光雷达接口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成功发布。2021年12月,由万集科技、重工移动、中国联通等联合参编的行业标准《增强的V2X业务应用层交互数据要求》成功发布,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在智能网联领域参与的已发布标准37项,其中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33项。参与的在编标准89项,其中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57项。在科研成果方面,2021年度公司新申请专利增加151项,比上年度增长36%,其中发明专利占73%;发明专利“一种车路协同辅助驾驶系统及方法”获得了授权,本专利为业界较早的一件涉及车路协同技术的专利,可以为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车辆提供精确的路况信息,为车辆的路径规划和通行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公司参与承担了“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项目”、“工信部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项目(分别包括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数字道路智能化项目、苏州相城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验证与示范项目、广阳岛生态城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商用密码应用示范项目)”、参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项目子课题”,《路侧智能感知系统在车路协同的应用》入选“工信部第一届移动物联网应用优秀案例”,《数字隧道解决方案》获得“大湾区数字交通大会组委会2021中国数字交通优秀解决方案”荣誉。万集全资子公司苏州万集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5G_V2X+“智慧基站”的车路协同》项目获得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州市人民政府等颁发的“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二届姑苏杯智能交通创新应用大赛智能驾驶专题赛决赛优胜奖”、《基于异构自主感知-决策协同AI模型的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入选“江苏省工信厅江苏省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并获得“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科学技术奖”。

  在智能网联项目应用方面,公司积极开拓城市场景和公路场景应用。报告期内,公司与北京交警在某路段共同开展全息路口的应用示范,利用自主研发的全息路口解决方案,采用基于激光雷达的全息感知智慧基站、基于高精度地图的数字底座、基于边缘计算的数字中台,实现对路口的全息态势感知、综合研判分析、信号自适应优化、多维度信息发布等能力,有效提升通行效率,规范通行秩序,保障通行安全,在服务于当前城市交通治理的同时,解决自动驾驶在城市混合交通流场景,特别是交叉路口的安全通行问题。继广州广明祈福隧道后,公司智慧数字隧道方案在陕西秦岭隧道群获得应用,公司从设计到实施,完成了隧道最危险的1.5公里入口路段的数字化改造,改造后的数字隧道支持隧道运行状况一张图全域监控、高可靠事件检测、车辆全域跟踪行为管理,赋能隧道调度管理,提高事件响应和处置效率。此外,数字隧道还支持厘米级高精度定位,为网联车辆提供伴随式信息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成为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及外围路网数字道路智能化主要设备方案提供商,该项目为国内少数几个开放道路规模化部署路侧设施的城市智能网联项目,公司提供V2X-RSU、V2X-OBU及路侧激光雷达等智能网联产品。公司研发多线激光雷达和客流雷视融合感知算法,为行人交通仿真、交通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赋能科技冬奥,在冬奥期间,积极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冬奥”专项“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

  ETC经过2019年至202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在高速公路及车端全面推行及应用,ETC已成为重要的交通物联支付渠道,应用在在高速通行优化、城市ETC计费、后装车端应用等多个领域。公司积极把握上述机会,一方面保持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公路应用方面,公司ETC-RSU产品在防邻道干扰、精准计费、定位去反向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传统RSU设备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1年,公司继续完善匝道自由流、一体化收费、RSU运维平台、智慧服务区、门架大系统等多种系统,提高RSU交易精确度。同时,根据更多的应用场景研制升级产品。公司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可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ETC计费管理等问题,优化ETC计费交易流程,有效提升高速出入口通行效率,相关方案继广州市三元里收费站成功应用后,在广东多地市已先后落地;2021年,在四川、湖北、山东、安徽等地投入使用;今年以来,北京、辽宁、天津、重庆、江苏、湖南、福建等多个省份也在推进相关方案设计。公司在四川成都收费站实施了首个匝道ETC自由流收费系统项目,为项目提供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和技术支持。升级改造后的收费站,融合匝道预交易、精确引导等技术手段,集收费车道窄岛化、车道双系统、ETC车道快速验证等创新应用于一体,提升ETC交易成功率,解决收费站拥堵问题,优化通行体验,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公司精确路径还原收费系统解决高速公路存在的收费漏收少收问题,2021年7月中标北京市《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激光设备采购》项目,对北京首发集团下属的全部ETC门架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基于激光雷达的计数触发系统,提升ETC门架的抓拍能力和数据捕获能力,另有多个省份业务合作在推进当中。

  城市应用拓展方面,公司已形成从城市ETC清分结算管理平台,到城市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再到路侧缴费产品的面向ETC城市应用的系列方案体系。公司已完成城市应用路侧天线、智能双模识别一体机、ETC智能网关等多款城市ETC产品开发并基于自主产品形成面向封闭停车场、路侧停车、加油站等多场景ETC智慧解决方案,相关方案已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山东等近20各省份落地应用。改造后的ETC停车场方案,在扣费模式实现重大变化,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并通过停车管理平台实现了车道远程监管、车场精细化管理。路内停车方案,公司与路侧停车头部企业建立联系,在多个项目进行合作,对路侧过往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和准确扣费。北京首发集团独家采用公司的加油站天线对其旗下加油站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安装ETC天线对加油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实现已安装OBU车辆车主无感加油,快速通行。后装ETC-OBU方面,单片式ETC-OBU相较于目前双片式ETC-OBU具有功耗降低、交易效率高、用户体验好的特点。公司已完成单片式ETC-OBU的产品开发,通过《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GB/T 20851 2019)、《收费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要求》(交通运输部2011年第13号公号)规定的相关测试,在北京、广东地区上市销售;山东、广西已完成产品发行系统兼容性、实际道路等测试在做上市前准备,其他省份如辽宁、江苏、贵州等积极进行测试推进上市销售进程。随着在单片式ETC-OBU前装应用落地,后装市场替换趋势正在逐步显现。同时,公司也在探索货车ETC、网约车ETC等多产品方案。

  公司智能OBU是国内首款融合ETC功能的智能车载设备,支持ETC计费管理,融合行车记录仪、实时路况提醒、4G上网等拓展功能,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OBU使用寿命,提升用户体验。结合公司自主运营的“小万出行”APP及公众号,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保养、救援等车生活增值服务。公司同时布局线下和线上渠道直接面向终端车主销售,目前已完成20余省的布局,建立了标准化售后服务体系和在线客服体系,实现了覆盖全国门店的安装服务,从而实现C端用户的触达和积累。

  科研成果方面,公司《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得“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第六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多功能一体化ETC车载电子终端》入选“北京市交委交通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基于分段计费的ETC门架系统研究及示范应用(登记号3482021Y0011)》验收并获得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成果证书、《基于智能OBU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研发(项目编号2021-MS6-142)》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信息化与“新基建”领域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智能ETC云记录仪》获得中国公路学会2021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奖(最佳产品类)奖项,自主研发的ETC产品获得《交通产品认证CCPC证书》。

  随着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科技治超的大力推进,公司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更多的落地在全国各个省份,公司已从设备供应商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针对国家取消计重收费,按车型收费的收费模式的变革,相应推出了源头治超检测系统、高速公路入口疏堵系统、入口治超检测系统、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高速公路省界治超稽查系统、桥梁超限检测系统、固定治超站系统、便携式超限检测站等多公路场景解决方案。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前端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自主研发的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可实现交通运行路况实时监测,交通指数、运行速度监测,交通拥堵分析、堵点预警,交通事故、阻断事件,为交通监管单位规划调度提供分析决策支撑。产品及方案研发方面,公司持续产品升级,改善窄条式称重传感器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精度和使用寿命;研发新高速采集控制器设计,扩大采集路数,可满足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全新硬件架构可减低成本,提升采集控制器防护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多元传感器融合开发,通过机器学习和多元传感器融合,提升整体非现场执法系统的实用性;虚拟省界收费站方案,通过ETC、激光雷达及称重技术融合,可实现省界实体收费站的所有功能,重点监控货车的进出省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常德市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智能检测系统建设项目”,中标金额1.25亿,建设内容为新建常德市42处非现场执法前端系统,建设市级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指挥中心及升级建设治超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该项目以治超管理者、源头企业、货车驾驶员以及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引入国内先进的前端超限检测技术实现了全市区域所有非现治超站点的全天候、全时段、全自动无人值守运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基于GIS的治超一张网监控平台,并将超限运输运行监管、治超执法监督管理、治超指挥调度、治超综合分析评价等功能实际落地应用。本项目对缓解城市拥堵、促进节能减排、提升超限超载车辆打击力度、增强治超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管和决策分析能力、提高治超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保障道路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2021年3月,《中央级各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建立健全道路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是十四五建设重要内容,叠加高速公路实施入口治超给非高速路段带来的治超压力,公司治超业务迎来持续快速发展机遇。

  科研成果方。

Copyright © 2012-2022 米乐m6 版权所有
电 话:400-123-3501  手 机:13585660586  传 真:+86-123-3501  E-mail:admin@youweb.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米乐m6工业园88号
琼ICP备2020005026号-2

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