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400-123-3501万集科技研米乐m6究报告:车路协同筑生态智能网联拓未来
米乐m6聚焦智能交通领域 20 年以上,把握行业趋势实现数次跃升。万集科技成立于 1994 年,2016 年在创业板完成上市,作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领军者,公司以动态称重起家,在确立了交 通检测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后,于 2008 年切入 ETC 市场,并在 2010 年建成国内首例多车 道电子收费系统,逐步完善在车、路两端的 ETC 产品布局。2019 年,得益于此前在 ETC 领域的积累,公司把握住“取消省界收费站”的政策红利,全面参与车侧 ETC 和路侧 RSU 天线的建设,业绩迎来接近 4 倍高增。近年来,公司开始向智能网联和汽车电子赛道进军。 一方面,已有十年积淀的激光产品业务开始进入发力期,在路侧、机器人场景取得了较快的 增长,并在 2021 年发布了首款半固态 128 线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同时,公司智能网联业务 也有望受益于车、路两侧的智能网联规模化部署红利,迎来发展机遇。
股权结构稳定且清晰,主要股东均长期任职于公司管理层。公司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翟 军,为万集科技创始人,长期深耕智能交通领域,是该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自公司成立起, 翟军一直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目前持股比例为 50.1%。此外,公司其他几位主要自然人股 东,如崔学军、田林岩,和刘会喜均为公司高管或长期在公司管理层任职,三人分别持股 5.39%/1.89%/0.92%。总体来看,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且清晰,且主要股东均长期任职于公司 管理层,与公司长远发展深度绑定。
业绩二阶导拐点已现,后续有望企稳回升。2019 年,受益于全国撤销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 工作的全面推进,以及交通部门大力推广普及 ETC 建设,公司营收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 入 33.5 亿元,同比增长 384%;实现归母净利润 8.72 亿元,同比增长 13153%。此后,由 于 2019 年的高基数叠加 ETC 建设周期进入尾声,公司近两年业绩有所回落,2021 年公司 营收为 9.45 亿元,同比下降 43%,但降幅已有所收窄,我们认为公司业绩的二阶导拐点已 现,随着 ETC 的基数被逐渐消化,以及各项业务的有序发展,后续有望企稳回升。
营收结构持续调整,激光雷达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可分为三大块,分别 是动态称重、专用短程通信(ETC)和激光产品。1)动态称重是公司立身之本,近年来收 入的绝对值较为稳定,随着高速和国/省道治超的深入推进,2021 年动态称重业务实现收入 2.58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回升至 27.3%。2)专用短程通信方面,随着 ETC 建设周期进入 尾声,该业务的占比从 2019 年的 90%逐步回落至 57%,但考虑到未来后装的替换以及前装 的增量,我们预计 ETC 仍将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之一。3)激光产品方面,公司激光产品 已在交通检测系统、机器人、车端等多领域实现落地,2021 年实现营收 1.43 亿元,同比增 长 37%,占总营收比重的上升至 15%。远期来看,公司激光产品兼具成长性和爆发性,有 望成为未来增长点之一。
毛利率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费用端压力犹存。毛利率方面,公司 2019 年和 2020 年综合 毛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系专用短程通信业务中,高毛利的路侧天线占比显著提升,带 动公司整体毛利率稳步提升。同时,公司传统业务动态称重的毛利率也在持续优化,原因为 高毛利的非现执法系统和治超系统占比增加。2021 年,由于路侧 RSU 天线建设进入尾声, 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至 48%,但激光检测业务仍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毛利率水平在受到 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冲击下,维持在 55%左右。费用率方面,考虑到公司近年来处于投入期, 叠加收入规模有所收缩,整体期间费用率水平仍将处于高位。
研发高投入,加码激光雷达等新产品。凭借业绩增长带来的优质现金流,公司近年来加大研 发投入,研发费用由 2016 年的 0.46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2.35 亿元,创历史新高。具体来 看,公司的研发投向集中在 V2X、激光雷达、新一代 ETC、智能网联云控平台等新产品,例 如第二代路侧激光雷达、MEMS 激光雷达和硅基光子芯片、基于 LTE-V2X 通信模组的 V2X 车载通信终端(V2X OBU)和 V2X 路侧通信终端(V2X RSU)等。伴随着研发费用的增加,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也同步提升,截止 2021 年底,公司拥有 577 人的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 38.26%,在北京、武汉、深圳、苏州四地设有研发中心。此外,我们注意到公司的研发队伍 中硕博比例从 53%提升至 56%,其中博士数量达到 9 位,同比增长 80%。
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研发转化效率突出。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拥有专利共计 885 件,软件 著作权 215 项。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光产品领域,公司累计取得相关专利 274 项,涵盖自动 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并且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产品曾获得“国家火 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等奖项。除激光产品外,公司在路侧智慧 基站技术、V2X、前装 OBU、ETC-RSU、动态称重系统等方面均获得了新的专利授权。
动态称重市场领先,行业市占率位居前列。动态称重是公司的发家业务,主要包括计重收费 系统和超限检测系统。其中,计重收费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移动条件下的精准称重,且检测 效果稳定;超限检测系统主要用于公路路政对于超载货车的治理,可在不影响正常交通通行 的前提下识别超载车辆。通过 20 余年的深耕,公司目前已在动态称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 发经验,产品线成熟,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根据公司 2019 年年报所披露的信息,其在 称重设备市场占有率第一。2021 年,公司获得了由英国计量院颁发的 OIML-R60 认证证书, 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称重传感器获得了国际计量界最高权威认可,公司将以认证为契 机,加速引领数字动态称重技术走向国际前沿。
从高速迈向国/省道,打开非高速路段百亿市场空间。此前,无论是计重收费系统,还是超限 检测系统,公司的动态称重产品更多地运用在高速领域。但随着 2019 年全国高速公路收费 改革,2020 年 1 月起全国统一实施封闭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不停车称重检测,国/省道治超 压力倍增。2019 年 10 月 10 日,江苏省无锡市 312 国道高架桥发生侧翻的恶性事故,调查 分析是由于运输车辆超载所致。自此,各省市加大治超力度,超限超载不停车检测系统也由 此从高速迈向国道、省道,为公司车辆超限非现场执法产品打开了新的空间。根据我们的测 算,截止 2020 年底国/省道里程约 75 万公里,以站间距离 40 公里测算,可建设治超站点超 18750 个。2021 年公司动态称重(秤台)的销售量为 869 套,收入为 2.58 亿元,保守估计 一个执法点需要两套设备(来回两条车道),则执法点的平均单价为 60 万元左右,国/省道治 超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
从产品向解决方案进军,先进算法带动毛利率提升。与以往计重收费系统偏产品不同,公司 非现执法系统和治超系统均更偏方案属性。以非现场执法系统为例,该系统融合了先进的算 法技术,集成稳定高效的数据处理设备,可保证在全天候 24 小时无人值守情况下稳定运行, 对各种车辆进行高精度动态称重检测。根据公司在投资者关系中披露的信息,2020 年,公 司来自非现执法系统和治超系统业务收入占称重业务总收入比重超过 60%,受益于该结构变 化,公司动态称重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明显。我们认为,随着公司的称重业务从产品向解决 方案进军,考虑到诸如算法、信息平台建设等各类高附加值技术的加入,该业务的收入体量 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落地情况方面,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 9 月,公司以 1.25 亿 元中标湖南省常德市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智能检测系统建设项目。
专用短程通信业务主要应用于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ETC 系统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 单元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在不需要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实现无人值守, 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其中,车载单元(OBU)和路侧单元(RSU)是 ETC 最主要的两个部分:OBU 存有车辆的识别信息,通常安装在车辆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用来和 RSU 进行短程通信;RSU 为路侧的设施,车辆高速通过 RSU 时,相互之间通过微波进行通 讯,获得车型信息,计算费率,扣除通行费。
ETC 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公司为行业头部厂商。由于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加之行业 实行资质准入制(需通过国家交通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的物理层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 ETC 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各个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在我国 ETC 市场中,金溢科技、万 集科技、华铭智能共占 85%以上份额,其中公司份额连续五年位列前三。通过横向对比前三 大 ETC 龙头的销售业绩,我们发现公司在路侧单元的市占率较高,2021 年万集科技ETC 路侧单元销售量为 13,560 套,连续三年位居行业第一。
补库存叠加终端需求增加,带动后装业务回暖。在公路收费改革的大背景下,2019 年末至 2020 年初,各省纷纷加大车载 OBU 备货,导致 OBU 库存水平居于高位,但通过两年的库 存消化,当前车载 OBU 重新进入补库存阶段。同时,终端消费者对于 OBU 的需求量也较 2021 年有所增长,一方面是 2019 年前的存量 OBU 替换需求,2019 年前安装的 7000 万片OBU 因电池消耗,开始陆续进入更换周期;另一方面是尚未安装 ETC 车辆的加装需求,根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后装 OBU 的渗透率约为 80%,按全国乘用车约 3 亿量的保有量计算, 目前尚有 6000 万辆车未安装 ETC-OBU,有望贡献一部分的加装需求。综合补库存和终端 需求增加这两方面因素,我们预计公司 ETC 业务 2022 年有望回暖。
ETC 进入前装时代,车载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通知,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乘用车、客车、货车及专用车可选装采用直接供电方式的 ETC 车载装臵(即前装 ETC-OBU),标志着 ETC 从后装进入到前装时代。理论上来看,前装 ETC 产品与后装 ETC 产品在底层技术上区别不大,不过前装 ETC 产品性能更稳定,且使用体验更好。二者主要 区别体现在:1)前装 ETC 车载装臵基本上均是单片式 OBU,而后装的 ETC 车载装臵基本 上为双片式 OBU,单片式 OBU 相较于双片式 OBU 具有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处理速度快 等特点,是市场主流的发展方向;2)前装 ETC 设计更灵活,可以设计成不同形状,可以做 隐藏式开发,安装在后视镜中、仪表台中等位臵,安装位臵更合理,而后装 ETC 样式大多 为黑色盒子;3)前装 ETC 使用车载电源供电,供电线路设计更合理安全。
已获近 60 家主机厂定点,前装 OBU 陆续放量。根据公司 2021 上半年报告,在前装 ETC 方面,公司目前已经获得近 60 家汽车主机的前装 ETC 定点,包括德系、日系、美系多家国 际知名车企、本土头部车企和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并已逐步向其中的 50 余家车企供货。 根据近几年国内乘用车的销量,假设每年新车产量稳定在 2500 万辆,考虑到目前后装 ETC 的渗透率约为 80%,预计前装 ETC 的渗透率也有望向该水平靠拢,后续国内前装 ETC 的数 量有望达到千万量级。结合公司目前的定点数量,我们认为在前装 ETC 领域,公司有望取 得较大的业绩增长。
积极发展“ETC+”业务,从车联网场景切入培育更大应用市场。作为一种无感识别、安全 支付的手段,ETC 不仅可用于高速付费,更是打通停车、加油、保险等汽车服务收费产业链 的一把利器。B 端,公司将产品从高速 ETC 向智慧停车、城市交通管理、汽车金融等领域延伸,目前已形成从城市 ETC 清分结算管理平台,到城市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再到路侧缴 费产品等面向 ETC 城市应用的系列方案体系。C 端,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款融合 ETC 功能的 智能车载设备,支持 ETC 计费管理,融合行车记录仪、实时路况提醒、4G 上网等拓展功能。 2021 年“小万出行”公众号及 APP 上线,拓展加油、保养、救援等车生活服务,致力于打 造国内头部车服务平台,且通过与各省 ETC 发行方独家合作,已经完成 20 余省布局。
ETC 在智慧停车的拓展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2021 年 2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开 展 ETC 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快拓展 ETC 服务功能,推动 ETC 停车场景应用,便利公众出行,选定北京等 27 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 区,先期开展 ETC 智慧停车试点工作。根据高德地图与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全 国停车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已建设了超过百万的停车场,若后续从试点走向大规模应 用,ETC 在智慧停车领域的拓展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目前,公司已发布了城市应用路侧 天线、智能双模识别一体机、ETC 智能网关等多款城市 ETC 产品,并基于自主产品形成面 向封闭停车场、路侧停车、加油站等多场景 ETC 智慧解决方案,相关方案已在北京、上海、 广东、天津、浙江、山东等近 20 个省份落地应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1. 感知侧:十年深耕激光产品,交通和工业下游景气度高,智能驾驶弹性大
深耕激光产品十余年,把握智能交通、机器人及智能驾驶三大应用场景。公司对激光产品的 布局始于 2010 年,其首款产品为 WLR-710 型号激光雷达,运用于公路检测领域。在实现 激光雷达技术从 0 到 1 的突破后,公司又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完成激光雷达国产化,并陆 续发布了一系列激光雷达产品。从技术路径来看,凭借光学准直、激光驱动、光学接收、光 学扫描等多项技术,公司目前对机械式、半固态、纯固态三类主流激光雷达均完成了布局。 从应用场景来看,公司目前已形成交通用激光雷达、智能装备用激光雷达和面向精准感知多 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米乐m6,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服务机器人及自动驾驶等领域。
放量在即,激光雷达市场前景广阔。据咨询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数据显示,得益于技 术的进步,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汽车和工业应用的激光雷达市场预计到 2026 年将达到 57 亿美元,2020-2026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1%。从市占率来看,目前法雷奥(Valeo)排名第 一,占比 28%;我国有 5 家厂商较为突出,分别是速腾聚创10%,大疆 Livox7%,华为 3%, 禾赛科技 3%,图达通 3%。按技术分类来看,机械式激光雷达仍占比最高(66%),MEMS (17%)和 Flash(10%)次之。
激光雷达的下游应用广泛,不仅限于智能驾驶场景。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市 场广为熟知的智能驾驶,还包括服务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V2X 路侧感知等等。2022 年全球有超过 60%的激光雷达部署于车端,其次是工业激光雷 达(24.4%),同时无人机、机器人、3D 测绘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比例。
激光雷达技术路径和参数差异化满足多元化应用需求。由于使用场景和搭载激光雷达的载体 (无人驾驶汽车、乘用车、机器人等)具有明显差异,智能驾驶、服务机器人、V2X 路侧感 知等市场对激光雷达的性能、价格、体积等维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所有应用中,智能驾 驶对激光雷达的要求最为严苛,需要更远的有效探测距离,更长的工作时间,耐冲击,抗颠 簸,因此激光雷达能否大规模在无人驾驶领域应用,主要取决于其成本和应用效果。而机器 人由于使用场景相对封闭单一(如矿区、园区等),且速度相对较慢,低线束机械式激光雷 达已可以满足目前要求。
激光雷达进入上车周期,各厂商争夺规模化量产高地。作为一种兼具高精度和远距离的传感 器,激光雷达长期被认为是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必备品。但此前由于集成度低导致成本高昂, 以及难以达到车规级标准,其更多被运用在后装的 Robotaxi 上,而非前装量产。我们认为, 2022 年激光雷达将迈入上车周期。一方面,各家厂商通过芯片化提升集成度从而使成本进 入可控范围;另一方面,扫描方式也得到优化,将机械式升级为半固态式提高可靠性从而达 到车规级标准。从落地节奏来看,小鹏 P5、蔚来ET5、ET7、北汽极狐等均装载了激光雷 达,根据各家企业官网披露的交付周期来看,这些车型均会在 2022 年开启量产,而对激光 雷达厂商而言,规模化量产能力也将成为竞争重点。
公司携手宇通和东风,已获得车规级机械式激光雷达销售订单。根据公司 2021 年年报披露 的信息,目前公司已形成车规级 8 线 线局部视场激光雷达,全视场 16 线 线激光 雷达等多款可量产车载激光雷达产品,并且已通过高低温、电磁兼容、震动等多项车规测试, 符合前装上车要求。根据公司在投资者调研纪要中披露的信息,其已跟宇通和东风就车载激 光雷达有商用合作,为其 L4 级自动驾驶公交车提供激光雷达产品。
发布前装车规级激光雷达量产时间表,业绩弹性可期。在现有机械式激光雷达的基础上,公 司也分别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和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公布了混合固态与纯固态激光雷达 的量产时间计划:目前,公司已于 2021 年 12 月发布了 128 线转镜式车载激光雷达,预计 在 2022 年实现量产;预计 2022 年 6 月发布 MEMS 车载激光雷达,2023 年 8 月实现量产; 预计在 2022 年 8 月发布可测距 30 米的硅基全固态激光雷达;预计在 2024 年 6 月发布硅基 全固态激光雷达。我们认为,混合固态是目前激光雷达上车的主流选项,若公司能够按计划 顺利量产,并获得定点,则有望为业绩贡献较大弹性。
定增募投扩大产能,彰显发展信心。2022 年 1 月,公司发布定增公告,募集资金总额约 4.25 亿元,用以低成本、小型化激光雷达和智能网联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智慧交通智能 感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此外,公司位于北京顺义的 27500 平米生产科研基地二期已落成, 其拥有 CNAS 认证的车规级实验室、万级无尘车间、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 SAP、MES、 WMS 等信息系统支撑,可以实现激光雷达、V2X 等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根据公司 的规划,该生产科研基地在建成后的年产能可达到 30 万台。我们认为,公司对于产能的规 划彰显出对于各项汽车电子及智能网联业务的发展信心。
激光雷达在路侧的核心作用在于增强感知能力。除了用于车端的感知外,激光雷达因为受使 用环境影响小,感知更为精准,有望成为路侧核心感知设备。具体来看,通过将路侧激光雷 达架设在车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其可使用点云数据将道路环境进行重建,包括机动车、非机 动车、来往行人、其他物体等全部路面信息,并实时提供给所有交通参与者,从而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通行效率。落地案例方面,万集科技先后与 MOMENTA、轻舟智航等 自动驾驶公司合作,通过在多个路口部署智慧基站,全面打通“车-路-云”协同通道,借助 路侧精准感知,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超视距、非视距动态交通信息,赋能车端驾驶决策。
渠道及协同优势显著,路侧产品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公司已推出路侧32线线R 是为车路协同路基感知应用定制的三维激光雷达,雷达输出半径 200m、垂直视 场 30°范围内的高质量原始点云数据,可用于城市交通检测、地形勘测测绘、无人驾驶感知 场景。WLR-732L 则拥有 360 度扫描角度和 32 线垂直视场疏密分布,很好的兼顾了扫描线 束米乐m6、成本、测程、测距精度和主机算力要求。凭借多年在交通行业的深耕,以及与 RSU 的 产品协同优势,公司的路侧激光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多个交通场景中,如苏州高铁新城国家 5G 新基建车路协同项目、雄安高铁站、陕西秦岭智慧隧道等,其中广州祈福隧道为国内首个商 业化智慧隧道项目。
激光雷达中的利基市场,全球空间接近百亿。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 机器人在降低运营成本及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得以显现,包括无人运送、无人清扫、 无人仓储等多个领域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开始进入市场,出货量持续增长。同时,由于任务难 度的增加,传统的视觉或磁导已无法满足商用机器人的感知需求,因此激光雷达也开始进入 机器人领域,且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到 2025 年激光雷达在该细分 市场预计达到 7 亿美元的销售规模,2019 年至 2025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57.9%。
已经积累客户 100 余家,位居国内领先水平。针对商用服务、工业物流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 场景,公司主要提供导航类和避障防护类激光雷达产品,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的动态环境信息。 其中,WLR-712 高精度导航雷达与 WLR-718 防撞雷达,已向国内主流 AGV/AMR 厂家都开 始稳定批量供货;WLR-716 自然导航雷达,则凭借其稳定且一致的点云性能,广泛应用于 消杀、清洁、配送、巡检等服务机器人行业。根据公司年报披露,目前,公司累计建立合作 关系的下游机器人企业已超过 100 家,包括亿嘉和优必选、上海高仙等多家国内知名移动 机器人企业。
多项政策积极推进智能网联落地。长期以来,网联化被认为是实现汽车新四化的重要一环, 其通过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能有效地增强驾驶安全,提升交通效率,改善驾驶体验,从而 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基于该理念,我国近年来积极制定智能网联领域的 发展战略及规划,强调通信、汽车、交通等跨产业的融合,并逐步加大交通领域智能化、网 联化的基础建设,强调“人-车-路-云”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基于 C-V2X 的通信技术落地。 根据 2019 年发布的《C-V2X 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研究白皮书》,我国 V2X 的落地节奏规划 为,2021 年前主要在示范区、先导区、特定园区部署路侧设施,2022-2025 年在典型城市、 高速公路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预计到 2025 年新车 V2X 设备搭载率达到 50%。
深圳即将支持 L3 自动驾驶全场景通行,车路协同价值凸显。日前,深圳人大常委会发布 2022 年立法计划,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位居首位,且该条例已完成了发 布前的三审阶段,有望在年内出台。此次条例对车路协同设施做了详细的阐述,指出“政府 应当结合智能网联汽车通行需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通信米乐m6、感知、计算等车路协同基础设 施,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控平台,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和交通监管、决策和 控制。”我们认为,当进入高级别智能驾驶(L3 以上)后,车路协同将成为单车智能的重要 补充,随着 L3 自动驾驶逐渐在全场景铺开,包括通信、感知、计算等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有 望迎来需求的增长。
从“双智”城市出发,车联网开启规模化部署。2021 年 5 月,工信部和住建部印发《关于 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米乐m6,实现不同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推动建设“车城网”平 台, 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 6 个城市纳入全国首批“双智”试点城市; 同年 12 月,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等 10 座城市 也相继入选成为全国“双智”试点城市。上述 16 个“双智”城市是指,在智慧城市基础设 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上,具有专项特色的试点城市,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使命。我们认 为,“双智”城市的建立代表着我国车联网的建设正从示范区向典型城市、高速公路,从实验探索阶段逐渐走向规模化部署阶段。
双智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未来应用空间广阔。3 月 25 日,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宏 毅表示:“双智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聪明”的车跑在越来越智能的道路上”。根 据公司 2021 年年报信息,随着“双智”城市的推进,一方面,建设面向自动驾驶的车路协 同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的需求有望增加,道路智能化设备的覆盖范围 或将逐渐扩大米乐m6,根据公司 2021 年年报数据,当前规模以上城市交通路口有约 25 万个,我国 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数为 67.20 万公里,全国隧道有超 1.7 万条,未来应用空间广阔。另 一方面,示范区应用正逐渐转向多场景商业化应用,如江苏重点布局智慧城市、智慧港口项 目,浙江、广东重点布局智慧隧道等高速类项目,安徽、河北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测试区项目,山西作为煤矿大省重点布局智慧矿山项目等等。
紧跟政策动态,把握“双智”建设机遇。面对“双智”城市建设这一机遇,公司也提出了 “1+2+4+N”的建设方案,即“以一个车城网平台为基准,建设感知融合与通信网络两大基 础,服务于车、路、云、网四端,来拓展多个应用场景”。根据公司的介绍,该建设思路既 可以应用于未来的自动驾驶,也可以解决智慧城市当前的痛点问题,实现了智能网联汽车与 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提升产品数智化能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为配合“1+2+4+N”的双智城市建设方案,公司 积极提升数字化智能交通产品及方案能力。一方面,公司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 全球首个面向路侧边缘计算的 AI 数据集,该数据集由公司自主研发的路侧智慧基站采集完 成,支持 3D 点云检测、2D 图像检测、激光雷达和图像融合检测。另一方面,公司先后投资 了北京车百智能网联科技和上海济达交通科技,进一步增强交通智慧化的全息感知及解决方 案能力。我们认为,通过自主研发及对外合作,公司将进一步增强产品及方案的数智化能力, 从而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车路两端均具备方案能力,综合竞争优势显著。我们认为,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具备较强 的综合竞争优势。从路侧来看,近年来,公司参与了多地的智能网联建设。例如在祈福隧道 的数字化改造中,公司通过将动态感知信息映射到高精地图,实现了对隧道内车辆高精度定 位、全过程跟踪的能力。在 2021 年的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及外围路网数字道路智能化项目 中,公司提供了 V2X-RSU、V2X-OBU 及路侧激光雷达等智能网联产品,从而获得了国内少 有的,在开放道路规模化部署路侧设施的项目经验。从车侧来看,根据 2021 年年报,公司 V2X 车载通信终端产品已获得知名商用车企、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前装定点,项目生命周期 4 年,生命周期累计合同额 5.2 亿元。同时,公司与车企进行 V2X 技术交流、联调联试,积极 开发 V2X+Tbox、V2X+ETC、V2X+网关等融合型新产品。我们认为,车路两端丰富的产品 矩阵和项目经验是公司在智能网联领域的一大优势,有望保障公司在 V2X 规模化部署的过程 中,持续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报告出品方:安信证券)1. 智能交通行业领军者,业绩拐点加速显现1.1. 深耕智能交通领域 20 余载,准确把握行业趋势实现两次跃升聚焦智能交通领域 20 年以上,把握行业趋势实现数次跃升。 万集科技 成立于 1994 年,2016 年在 创业板 完成上市,作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领军者,公...
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